s36沙龙会 - 要玩就玩沙龙会

工信部科技司司长:突破芯片OS才能实现中国模式AI

阅读量:574 | 作者:超级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2025-02-23 02:45:29

近年来,人工智能(AI)已成为全球技术竞争的制高点,各国都在全力追逐。在中国AI发展的道路上,有两大关键问题始终无法回避:芯片与操作系统。这两个领域被誉为“AI的基石”,它们的突破不仅决定了AI技术的深度发展,更关乎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全局布局。

工信部科技司司长在一次重要的产业会议中直言:“我们可以在AI算法、数据训练、应用场景等多个环节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,但如果没有自主可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,中国的AI发展始终会受制于人。突破芯片和OS,是中国模式AI实现真正崛起的关键。”

芯片困局:制约中国AI发展的硬件短板

AI芯片作为人工智能计算的核心,其性能和能耗直接决定了AI模型的运行效率。目前全球最先进的AI芯片市场依旧被几家国际巨头垄断。即便国内有一些企业在芯片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突破,但整体技术水平、产业化能力仍有较大差距。

“中国的AI芯片在低端市场尚有竞争力,但在高端市场,比如云端推理芯片、训练芯片领域,基本上依赖进口。”司长坦言道,“这种依赖性不仅意味着巨大的经济负担,还容易受到国际供应链的制约。”近年来,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“卡脖子”行动已经让中国深刻认识到:没有完全自主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,科技发展就没有真正的安全可言。

操作系统的隐性威胁

如果说芯片是AI的“心脏”,那么操作系统无疑是AI的“神经中枢”。在现阶段,无论是智能手机、物联网设备,还是AI服务器,大部分都运行在国外企业开发的操作系统上。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推出了自主操作系统,但从市场份额和生态支持上看,依然难以匹敌国际巨头。

“一个操作系统并不是简单的代码堆砌,而是需要长期的生态建设。”司长进一步解释道,“以AI为例,操作系统需要深度适配AI算法、优化硬件性能,同时还能提供良好的开发者支持。如果这一领域被外企垄断,我们的AI技术再强大,最终也可能沦为‘为他人做嫁衣’。”

因此,要实现中国模式AI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,突破芯片和OS的技术瓶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
自主创新:从“追赶者”到“引领者”

如何突破芯片与操作系统的困局?工信部科技司司长指出:“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自主创新。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路线图,从‘追赶者’转变为‘引领者’。”

近年来,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发。例如,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本土芯片企业,加快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。针对操作系统生态建设,政府鼓励国内开发者参与,并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,共同解决基础技术短板问题。

中国模式AI的未来: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

中国模式AI的构建,不仅仅是硬件的自主研发,更需要软件的同步跟进。“我们不单要有独立的芯片和OS,还要有结合中国AI场景需求的‘软硬一体化’方案。”司长提出了“硬件软件齐头并进”的发展策略。

硬件领域: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芯片

中国需要发展多元化的芯片生态,既包括高端的训练芯片,也包括更高能效比的边缘计算芯片。建设更完整的芯片制造产业链,打破国外技术封锁,是实现芯片自给的关键。

软件领域:深度定制的AI操作系统

为了更好地适配中国的AI需求,需要在操作系统中融入本地化设计。例如,针对智慧城市、工业互联网等场景,开发更加高效、稳定的专属操作系统。在这一过程中,开源技术可能成为中国的一大助力。通过引入开源社区的合作,降低开发成本,同时加快系统的完善速度。

政府与企业联动,合力推动AI发展

司长特别提到,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突破,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合作。一方面,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,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;另一方面,企业作为市场主体,需要在研发投入、技术转化等方面承担起更多责任。“只有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,中国AI才能实现真正的‘中国模式’。”

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平衡

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司长也指出,中国AI发展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。“突破芯片和OS并不是排斥国际合作,而是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。”中国应该通过技术输出、标准制定等方式,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。开放的心态也能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参与中国的科技生态建设。

未来,随着芯片和操作系统技术的持续突破,中国模式AI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。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,正如工信部科技司司长所说:“只有掌握核心技术,才能掌握未来。”



精选案例展示
MORE →